泽州县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锚定“五个聚焦”
近年来,泽州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锚定“五个聚焦”,进一步强化统筹调度,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文明乡风,持续提升治理效能,确保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聚焦特优农业,夯实产业支撑。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夏粮收获保持46万亩,产量稳定在3.1亿斤。夏播完成22.28万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向好;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500余亩,蔬菜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涉农指标争先进位,一产增加值上半年完成7.8亿元,增速5.3%,总量全市第一,增速全市第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完成10656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新认定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2家、省级2家;申报名优特产农产品2个(泽州连翘茶、泽州红薯)、七干面粉“圳品”1个;全县市级重点农业农村项目完成投资8.3亿元,预制菜产业培优项目完成投资900万元,“义城红薯”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全部通过验收。
聚焦绿色发展,营造宜居沃土。推进城乡垃圾、河库、污水生态环境治理三大攻坚行动,清理陈腐垃圾20万立方米;排查治理103处河库“四乱”隐患;治理黑臭水体73处。实施城乡供水、供暖、供气三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投资1.74亿元实施南部水网工程,一期建成投用惠及5.7万人,二期通水后将惠及2.1万人,有效提升全县规模化供水保障安全;投资7.3亿元推进北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确保西北8镇实现运营供暖;完成城镇燃气市场整合,规范城镇燃气运营体系,全县气化覆盖率将达到100%。推进景区化村庄创建,本着村景一体理念,按照“12个有”标准,多元投入、一村一韵,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100个A级景区化村庄,现已打造了巴公镇山耳东、金村镇东六庄等20个景区化村庄。
聚焦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创建和美乡村。该县坚持规划引领,以“一城三带”空间布局为承载,以“全域融合”一体发展为方向,编制了6类211个规划,实现县、片、镇、村四级规划体系全覆盖。坚持项目支撑,5年内,谋划实施总投资1749.4亿元的374个项目。其中丹河新城投资550亿元、建设119个项目工程,打造县域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长河流域工业转型升级集聚带,投资758.4亿元、建成100个项目,推动人口就地城镇化;丹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投资249.3亿元,建成101个项目,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太行一号生态涵养和文旅康养集聚带,投资191.7亿元,建设54个项目,带动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坚持片区推进,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任务,按照三类村庄建设标准,主攻四大片区,以22个精品示范村为重点,通过总投资14.56亿元的47个项目,抓点连线,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廊带,由片及面,在新起点上实现破题开局。
聚焦文明创建,培育发展壮大村集体实力。该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积极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建成了六大文明实践基地,建立红白理事申报公示制度,引导村民按章办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落实殡葬制度改革各项措施。持续推进“泽州好人”“最美少年”“十星级文明户”等宣传评选,文明程度持续提升,一批“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脱颖而出,营造出民风淳美的泽州新面貌;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五年提升行动,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融合发展型、电商共建型、抱团发展型、资本运用型”等多元发展路径。目前全县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村有204个,占比48%;50万元以上村有153个,占比36%;100万元以上村有76个,占比18%。推广运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六项机制”,挖掘总结13个示范典型,涌现出巴公镇双王庄村创建“联建共富”模式发展集体经济,金村镇东村村创建“土地盘活”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等典型。
聚焦组织建设,提升治理水平。该县创新组建县乡村三级基层治理委员会,将党的组织领导延伸到治理末梢。免费对村干部开展学历提升,星级化评定党支部书记,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实行“党建+网格”智治,每村每年新增5万元运转经费,实行全要素、全事务入网。持续完善“一约四会”机制,探索形成农村小微权力“五位一体”监督模式。推进扩权赋能,组建了综合执法队,试点下放权限。规范化建设县镇村综治中心,推行“一镇一特”品牌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培树了巴公镇南山村等一批乡村善治典型。(王来红 成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