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深入实施“党建领航”行动抓项目 党群同心 共筑“未来之城”
实干争春早,开局建设忙。近日,雄安新区项目一线党旗飘扬、生产火热。地标性建筑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现场焊花四溅;宣武医院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京雄高速公路永定河特大桥首段拱肋顺利吊装……数千名党员主动到一线项目党支部报到,用心助企纾困促发展。
近些年来,为高质量完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大任务,团结带领近20万建设大军同心共筑“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坚持把支部建到项目上,抓组织联建凝聚建设合力,培育服务一线骨干力量,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坚强保障。
项目建支部——
筑牢主心骨
“新区建设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新区党群工作部部长、人大联络办主任尤志军说。聚焦承接功能疏解和项目开发建设,新区在项目一线组建146个临时党支部,健全项目党建工作规范化运行机制,把党组织建到施工现场、工作班组,322个项目实现了党支部全覆盖。
项目党组织建起来了,为促进各项工作更加高效沟通,新区积极构建“大党建”工作机制,坚持重大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党群恳谈会等33场次,有效提升项目协调推进效率,把党的领导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营商环境是项目的‘生命线’,高效服务是关键。”尤志军说。为更好服务项目,新区健全党工委领导下的“指挥部+管委会+工作专班+综合服务中心”疏解服务体系,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支部、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协调服务机制,提供注册、供地、审批、建设“一条龙”综合服务,将全方位的协调服务融入项目建设全链条。
组织手牵手——
凝聚新合力
为进一步破解党建条块融入不足、行业联系不紧、区域交流不畅、工作合力不强等问题,雄安新区深入实施“党建领航”行动,探索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村(社区)与企业间党建联建新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方优势转化为发展合力。
以党建为桥梁纽带,实现政企“双向奔赴”,设立雄安新区企事业和两新组织综合党委,整合项目所在片区的建设指挥部、县乡村、建设单位等方面党建资源,建立新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推动党员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70多项。
企业联建带来创造力,京雄城际项目各相关单位党员技术骨干合作攻坚,突破70余项创新项目,这在雄安并不少见。通过创新组织共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等“十共”模式,新区吸纳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40余家企业党组织,举办20多期主题系列“雄安读书会”,有力提升企业党建联建质效。
“没有村企联建,就没有这样的雄安速度!”中建四局项目负责人感慨。新区指导130多个村(社区)党组织和150余家驻区企业党组织互联互建、资源互用、发展互促。村(社区)党组织为企业发展提供党群活动阵地和用工、水电保障等服务,集中化解影响项目推进的矛盾问题千余个。村企联合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有力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为激发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的内生动力,新区还推行“党建增信”机制,将党建联建纳入施工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增加企企联建、村企联建等若干信用加分项。施工单位参加党建联建,信用评价结果同招标投标、评优评先相关联。
服务到一线——
育强排头兵
日前,雄安新区7批次近12万名群众喜迁新居,一大批疏解项目建设正酣。为了让群众住得好,把项目建设好,雄安新区党群工作部牵头开展“工地处处党旗红、建设一线做先锋”活动,将在项目施工、回迁安置等一线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村(社区)党员等,纳入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突击队,为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锻造过硬排头兵。
扫一扫二维码,工地上党员就能找到“家”,新区700多名党员建筑工人主动到13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报到服务。新区还出台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构筑“流动党员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运用雄安智慧党建平台,推行线上组织生活制度、量化积分制度,激励流动党员在一线担当作为,以管理“智慧化”激活流动党员队伍。
“我们与新区各局委机构建立了高效的双向沟通渠道,党员真上门,有事真办理。”中交启元项目副总经理郝飞介绍。新区通过建立“重大项目办+指挥部”协调督导落实机制,完善项目一线“早班车”“夜班车”制度,开展项目工地“十月突破一线行”等活动,组建1200余个党员包联服务队,深入施工一线解难题2700余件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大批量回迁带来的安全稳定隐患,新区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到一线“双报到”制度,组织“百名党员包千户,群众满意百分百”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驻区参建企业、两新组织等各领域1万余名党员投身回迁一线,提供搬迁入住等精细化服务,开展志愿服务10余万人次,为回迁群众提供2500余个就业岗位,以服务精细化提升回迁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