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附城镇用好红色资源让党员教育“有形有感”
今年以来,陵川县附城镇立足革命老区资源优势,以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为抓手,创新构建“支撑点—需求点—结合点”三维教育体系,通过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开发特色化教育课程、推动学用行转化实践,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筑牢“支撑点”,让党员教育“有形有感”。全面系统梳理镇域内革命遗址、烈士故居、斗争旧址等红色资源,依托北太行八中旧址、卫恒故居、后山地道等革命历史遗址,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条北起玉泉、南至丈河、全长约15公里、覆盖12个行政村的“红色旅游康养体验带”;投资100余万元,在大槲树陵高县政府曾驻地实施红色文化提升改造工程,对革命老区重点村城东村进行环境整治、设立标牌、整修路面,打造红色文化试点,形成“可触可感”的立体化教育空间。
抓实“需求点”,让党员教育“有滋有味”。坚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按照“一个基地、一段故事、一门课程”的教育思路,组织附城、盖城、南马等9个行政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收集本土红色人物、红色文化、历史事件等革命资料,挖掘整理《卫恒的家书》等红色故事,并形成讲解解说词。借助“微附城”“三晋古镇 康养附城”等新媒体矩阵,整理了一批生动形象的革命历史故事,制作发布四期“红色附城”系列短视频,引导党员干部在重温红色经典中寻求理想之光,让党员在实景、实境中接受沉浸式教育。
把握“结合点”,让党员教育“有行有效”。创新“红色教育+”实践模式,设立“党员先锋工程”实践平台,成立54个党员示范岗、98个党员责任区、34个党员服务窗口,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环境整治、水利设施改造等民生问题46件;实施“红色村领航计划”,丈河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民宿集群、窑情岁月等产业项目,为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乡村促振兴的良性循环。(吴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