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坚持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阳光照进共富梦
核心阅读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现老区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期《关注》版推出深度报道,聚焦浙江省宁波市坚持党建引领,走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之路的生动实践,以期为各地提供参考。
四明山革命老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浙东抗日的“心脏”,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时强调,“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之后两次回信激励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20多年来,宁波市坚持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培育带富先锋、招引人才回流等有力举措,推动老区共富从“一片红”到“全域红”。
聚焦要素整合不够、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建强组织体系
>>>探索党建联建机制,打造“四明红锋”共富工坊,为老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今年的草莓长得真不错啊!”近日,走进四明山革命老区梁弄镇横坎头村观光采摘基地,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
22年前,横坎头村还是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经济薄弱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当地人感慨:“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为打破发展困境,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主动谋变,与周边8个乡村积极开展党建联建,通过实施农贸市场分红、建设四明山区域生态高效示范农田等举措,打造未来乡村片区观光小火车旅游线、特色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等新业态,2024年,9个联建村经营性收入超1000万元。
这是宁波市依托党建联建机制带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宁波市创新党建引领共富机制,综合考虑地缘相近、人缘相通、业缘相连等因素,以党组织为纽带,采取先带后、大带小、强带弱等方式,引导推动革命老区范围内的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金融机构等开展党建联建,通过要素整合、优势互补,不断拓宽党建引领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有效路径。
四明山革命老区环境优美、土壤肥沃,茶叶、樱桃、柿子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但村落点多面广、山区物流滞后,存在着优质农产品进城难等问题。如何放大优势,让农副产品抱团出圈?
宁波市统筹资源、发挥优势,在革命老区打造“四明红锋”共富工坊,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土地创办共富工坊,为周边老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供销服务和信用服务等一站式服务。通过统一组织体系、统一培训指导、统一资源调度、统一品牌运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形成成熟的产销链,推动老区农副产品实现从“地摊货”到“特供品”的转变。
与此同时,邀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担当共富顾问,为共富工坊提供组织孵化、规划建设、供需对接、技能培训等各类服务,不断提升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水平。定期举办番薯粉丝节、笋文化节等活动,开拓销售市场,打响四明山农副产品知名度,让老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起致富金饭碗。
目前,共富工坊累计带动四明山革命老区8个镇乡(街道)、78个革命老区村、近1000户农户,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800多万元,户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聚焦带富能力不强、推动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实施“领雁”工程
>>>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建立导师帮带、师徒结对长效机制
近期,梁弄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组织书记擂台赛,所辖18个村社的党组织书记依次上台打擂,围绕年度工作亮举措、拼干劲,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四明山革命老区跟众多革命老区一样,面临农村党员老化、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如何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的带富能力?
宁波市持续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树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导向,选优配强革命老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创业能人等回村任职。定期围绕村级治理、集体增收等,开展打擂比武、举办专题培训;实施村社书记学历提升工程,持续评选兴村(治社)名师、选树担当作为好支书等党员先锋,更好发挥基层干部在推动革命老区共富先行中的领头雁作用。
建立导师帮带、师徒结对长效机制,在省市县三级兴村治社名师队伍中,择优挑选10名帮带导师,筛选确定30名有干劲、有潜力、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学徒,在结对会上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双向选择,平均1名导师帮带3名学徒,通过专业孵化、一线跟学、墩苗锻炼、阶段考核等方式,加强革命老区基层干部靶向培养、超前培养、压担培训,形成一个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雁阵效应。
严格落实村社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从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四个方面梳理十大类备案内容,为村社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康档案,抓实政治铸魂、培训赋能、后备选育、严管厚爱等全链条管理,全面建强村社“领头雁”队伍。
用足用好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驻村力量,把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涉农专业特长的专家,作为优先选派对象,发挥驻村单位和派出单位特长优势,形成“一人驻村、单位压上”帮扶格局,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新力量。去年,四明山革命老区78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亿元、经营性收入达6500多万元。
聚焦人才吸引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
提供创业空间
>>>深化“项目+团队”的引才方式;利用乡情纽带,引导在外能人、大学毕业生等回乡创业
走进横坎头村红芯植物工厂,只见阳光透过薄膜顶棚,一排排蔬菜在没有土壤的架子上茂盛生长。蔡慧正在观察蔬菜长势:“这里的蔬菜每年可以生长约20茬。”她是江苏人,原来是外企高管,如今通过人才引进,担任红芯植物工厂负责人,和老区人民一起为实现共富梦想而努力。
3年前,这家工厂由横坎头村和高科技企业宁波江丰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拥有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蔬菜无土栽培基地。目前,已种植70余种水培蔬菜,大棚面积2.5万平方米,集成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创新元素,对植物生长环境条件进行人工干预,实现无土壤栽培、无污染生产,帮助当地30余位村民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达6万余元。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宁波市找准革命老区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优势协同互动的联结点,深化“项目+团队”的引才方式,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要素保障和发展空间,推动人才技术和项目有效对接,让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人才引进来、使用好、留得住。
充分利用乡情纽带,挖掘老区在外人才资源,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制作可视化人才地图,依托在外人才工作站、人才恳谈会等交流服务平台,加强日常联系沟通,通过共叙乡情、共商发展、共议项目等形式,强化联系纽带,引导在外能人、大学毕业生等回乡创业,推动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精准回归。
为吸引优秀人才回得来、留得下,宁波市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搭建线上服务平台,设立线下服务窗口,落实全方位人文关怀,帮助人才解决住房、看病、子女入学等问题。持续加大资金倾斜、金融支持等保障力度,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扎根老区,更好助推老区共富先行。
在外创业的“90后”党员黄徐洁决定回村创业后,投资130万元在村里开了一家土菜馆。“店里一半的食材都来自村里,村民自产的大糕、笋干等农产品也通过我们外销。”能够参与乡村振兴,黄徐洁颇为自豪。在年轻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这片红色沃土的发展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