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江苏苏州:党建织出保护更新“双面绣” 千年古城年轻态


新闻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30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中的一道必答题。近些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注重活态保护,下足绣花功夫,精心统筹历史记忆存续与现代功能迭代,努力促进社会文化经济效益共同提升。

这条街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活力,很特别!盛夏,漫步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全街的游客赞叹。不久前,这条网红街巷入选长三角文旅消费十大创新场景。这是苏州市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生动缩影。

老宅变身艺术博物馆、新村成了多元文化街区、老旧小区装上了电梯和充电桩……从组建行动支部,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再到实施共享物业管理模式,苏州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保护更新双面绣,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凝聚起多元参与的磅礴力量,让千年古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优化体制机制 形成保护合力

回望古城保护与发展,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是关键因素之一。2022年,苏州高规格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提出议题、制定方案、推进落实工作模式,扁平化高效运转,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每年以书记项目为牵引,带动实施194个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有效打通市、区两级在财政体制、城建规划等关键环节的堵点,使得古城保护工作实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高效协同。

机制理顺的同时,专业化、市场化力量双管齐下,苏州名城保护集团的挂牌组建,为古城保护注入强劲动能。聚焦19.2平方公里古城城区,坚持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实施,加速推进古城资产归集与闲置地块整理盘活;以党建为纽带,打造各方联络协调平台,积极引导优质外迁企业回流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与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穿过热闹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丁宅”“陈宅等一批古建老宅在活化利用后相继崭新亮相,不断翻开古城新生的一个又一个篇章。

按照古城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区域的思路,姑苏区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公开招租等市场化形式,邀请有文化、有实力、有情怀的各类组织入驻古城,两年来,累计上线5批、80座古建老宅,为36座宅子找到新伙伴,并创新推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完成27个街坊的数据要素采集,补充完善201处历史建筑、2884处古井古树信息……一幅保护与更新完美交融的双面绣徐徐展开。

建强组织体系 激活红色动能

茶花村是姑苏区规模最大、情况最为复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曾因历史遗留问题多、群众诉求多元而陷入拆不动、不敢拆的困境。面对这一难题,苏州市坚持把党组织建设作为破解难题的红色引擎,选派40余名机关党员,组建海棠匠心+”行动支部,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职责分解到每名党员,形成一日一碰头调度、一周一成效通报的工作机制。在党员合力攻坚下,该项目住宅签约首日超五成、首月超九成。

突破的背后,源于古城保护构建的纵向联动、横向覆盖组织体系,红色动能在项目一线奔涌。不断强化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责任链条,实现1055个住区党支部全覆盖,确保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古城每一个角落。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第一线,在重点片区保护更新项目以及重点征收搬迁项目建立行动支部,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决策共谋、项目共管、效果共评模式,让党旗在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推动资源力量向古城保护一线深度下沉。苏州市充分发挥属地街道作用,挖掘在古城保护和宣传推广方面的社会能人、民间达人,联合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共建单位组建43古城细胞支部,组织党员深入参与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树、古井、古桥等古城肌理进行保护,让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得到精准呵护。

坚持民生为要 共享保护成果

作为全国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古城老旧小区众多,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秩序不佳、服务资源紧缺等民生难题。如何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更好提升居民群众生活品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古城保护更新中必须答好的民生考卷。

苏州市坚持把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纵深推进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创新实施三圈六型分类治理,围绕古城、老城、新城3个圈层,聚焦开放式街区型、老新村型、普通商品房型、动迁安置型、商圈型、混合型”6种不同类型社区治理重点难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积极探索实施城市物业、共享物业、红色巷管家等差异化小区物业管理模式,推动无物业小区、零星楼、开放式街区等薄弱区域物业管理全覆盖,有效实现古城环境提升与基层治理提质的互融共促。

紧盯一老一小一青一特核心需求,苏州市不断拓展服务空间,丰富阵地功能,创新服务模式。协调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空间、党群阵地对外开放;挖掘小区闲置载体,打造小巷红韵微阵地千余个;全面推广假日课堂”“周末社区等全天候服务模式,建成15分钟党群服务圈,把各类优质服务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心坎上。这些群众可感知、得实惠的日常,正是高水平民生七有在古城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