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千万工程” “晋”在“浙”里学:嘉兴海宁篇


新闻来源: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6      

开栏语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深化拓展“十点体会”、持续抓好“十件大事”,高效推进“21项重点工作”和“37项重大项目”的决策部署,在今年我市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五大行动”中,市委组织部从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乡镇基层一线精心选派15名年轻干部,带着“晋城之问”远赴“千万工程”经验发源地、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问道取经。

三个月的实践锻炼中,15名干部深入浙江省田间地头,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领悟真谛,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中学习要义,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中探索真理,通过对标先进、找准差距、提升能力,深度解析“浙江密码”,把更多“浙江路径”转化为符合晋城发展实际的“本土解法”。

记者跟随5名赶赴嘉兴海宁市实践锻炼的干部的脚步,看他们如何在一线解码共富经验,把“浙江答案”转化为破解晋城发展难题的“硬核办法”。

今日请看第三篇:嘉兴海宁篇

“链”上开花深耕共富

“镇”中结果激活全域

如何找准共同富裕的“最大公约数”?

——向内精耕细分链条  向外输出产业生态


“浙江可是共富‘模范生’!这次机会难得,我得好好‘淘淘金’,看看人家的党建怎么抓、产业怎么融、老乡怎么带动!”赴浙江实践锻炼之前,沁水县郑村镇组织委员李伟庆满怀期待,“一定要把适合咱的‘真功夫’带回来!”

这份期待的底气,源自我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实根基——围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我市探索推出支部领办、联建共富、产业链条等10种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超过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超过50万元,四分之三的村稳定在30万元以上。城乡融合发展的“晋城实践”,稳步走在全省前列。

学习,就要与优秀对标,向卓越看齐。李伟庆将目光投向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富样板”。这个村域面积仅5.7平方公里的村庄,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发展活力: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671元,累计获得9项国家级、47项省级荣誉。虽是小村,却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全面示范的共富之路。 

“这是我们通过‘拎包入住’政策引进的花卉园艺企业——塔莎园艺。”桃园村党委委员李丽热情介绍:“从种植养护、品控打包,到电商运营、直播带货,企业向村民开放全链条岗位,并配套系统培训,让每个人掌握一技之长。”最让李伟庆印象深刻的是,塔莎园艺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培育出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李伟庆一边听一边对比:“这种村企联建的模式,和晋城侯村村、史山村的做法相似,但他们实现了全链条融入。我们那儿岗位类型有限,村民技能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李伟庆在盐官镇桃园村塔莎园艺实践基地参观。

目前,塔莎园艺线上平台已拥有1100万粉丝,去年花卉销售突破9000万元。“它超越了一家普通企业的范畴,成了一个推动共富、培育人才的开放平台。”李伟庆感慨道:“我们要跳出传统思维,重新定义村企,将优质企业视为乡村振兴的‘孵化器’,针对产业链每个环节‘因岗施教’,让村民蜕变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可持续、可造血的发展哲学。”

走进桃园村红芯共富工坊,李伟庆与正在加工电子配件的村民聊起家常。“您一般一个月能做多少天?收入怎么样?”“忙起来一个月拿七八千,在家门口,有空了就来!”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李伟庆心中一暖。他默默揣摩起联丰磁业党支部与桃园村党委联建的“特殊之处”——“我们总想着‘招商引资’,把整家企业请进来,投入大、难度又高。可桃园村不一样,他们把‘生产岗位’‘搬’进村——企业成本降了,老百姓收入涨了。”他越揣摩越振奋:“这招又巧又实,咱们可以学学!”

▲桃园村红芯共富工坊。

随后,李伟庆步入位于桃园村的海宁市共同富裕培训中心——一座由昔日“乡村振兴学院”焕新而来的“共富课堂”。李丽介绍:“我们发现全国都在探索共同富裕,如何培训懂政策、能干事的干部,本身就是一片广阔的市场。于是,我们把桃园经验打造成系列课程,作成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她特别提到:“村里的书记金正华,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村长带村长干’,桃园的声音、桃园的经验,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国。”

去年,这里接待了来自24个省份的532批次、超3.5万名学员,实现培训收入682万元。“这才是把‘共富经’念成了‘生意经’!”李伟庆忍不住赞叹,思绪也随之翻涌,“晋城也有丈河村、司徒小镇这样的典型,我们是否也能将他们的经验打造成可复制、可输出的‘产业’?”

实践锻炼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读懂经验背后的方法论。李伟庆总结道:“桃园村以‘环节嵌入’代替整企搬迁,用‘全链条开放’打破岗位局限,靠‘因岗施教’推动村民变人才,更把共富经验打造成可输出的培训产品。浙江的共同富裕,强在系统思维,赢在精耕细作,胜在落地路径。”他语气坚定:“我要带回去的正是这种‘轻量化合作、全链条精耕、可复制输出’的新理念。晋城共同富裕有基础、有典型、有优势,我们也能站在桃园的肩膀上,走出更具晋城特色的共富之路。”

如何以专业镇为支点撬动乡村全域振兴?

——既要善于虚心“抄作业”  更要敢于大胆“出真题”

许村镇就像一串复杂的密码,等待被破译。

专业镇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而许村镇正是这样一个标杆——它不仅是浙江省嘉兴市首个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镇,更是声名远扬的中国布艺名镇、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先行区。

今年上半年,我市省级专业镇营收增长28.7%,高于全省14.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泽州铸造、陵川中药材等特色专业镇迅速成长。“但站在许村这面‘镜子’前,我们怎么样?更关键的是,我们还能怎样做得更好?”高平市河西镇武装部长李超带着问题走进许村镇。

“马面裙所用的精致提花面料,只有大型提花机才能织造。这恰恰与许村传统家纺布料的生产工艺同根同源。曾经的‘老提花机’就派上了‘新用场’”。生产车间里,许村镇永福村党委副书记顾海强轻描淡写地向李超讲述着他们的转型经历。

▲李超在许村镇永福村“布可思e”电商直播基地参观。

李超一边听,一边暗自思忖:2022年“迪奥风波”让马面裙一夜刷屏。全国做家纺的地方那么多,可为什么偏偏是许村接住了这波流量?说到底,许村不光踩中了国风热潮,更重要的是拥有把传统制造和现代消费需求无缝衔接的敏锐市场嗅觉。

许村的脚步并未停留在织机轰鸣的面料车间。去年,一场非遗服饰大秀点亮这座小镇,T台之光首次照进产业腹地,也吸引了众多服装界大咖的眼光;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端设计师孵化研究中心在此挂牌成立,许村悄然完成了从“织造”到“智造”、从布料供应到成衣输出的全产业链蜕变。

“许村以马面裙为切口,打破服装与家纺的界限,硬是在传统家纺产业中创出了一条新赛道。但支撑这条道路越走越远的是人才活水的奔流。”李超心念微动,不禁联想到我市的真实图景: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吸引各类人才1213名,新增技能人才5800余人、高技能人才1600余人。“我们的引才策略应该更精准地沉入专业镇,让人才真正扎下根、发好芽,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种子。”

穿行于永福村,织机声仿佛从未间断。全村1500户人家,1200户从事家纺;1.2万人口中,有八成端着家纺这碗饭。“永福村是许村镇的微缩景观。放眼整个许村镇,汇聚超8000家家纺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近5万人。去年155家规上企业创下了120.2亿元的产值。这意味着专业镇的建设已融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李超在许村镇天龙布业有限公司参观马面裙生产车间。

许村镇的实践锻炼,让李超久久不能平静。家纺本是典型的传统行业,许村镇却凭借创新思维,让“老树开新花”,一举拿下全国三分之一的家纺市场。“许村不仅善于‘抄作业’,而且敢于‘出真题’。我们高平生猪、红薯等农业传统产业基础扎实,能否借助许村经验,跳出‘原字号’局限,完成从‘卖原料’到‘做业态’的跨越?”

李超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他的思考:传统专业镇焕新,关键在于以新思维穿透旧边界——既要借流量塑品牌,也要育专家强根基,更要坚持全域动员、人人参与,让专业镇从“自上而下的推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生长”。

“得益于组织部精心搭建的跨省学习平台,我们得以走出太行、走进浙江,开展这场深度对标之旅。”李超语气坚定地说道:“回去后,我将系统梳理、消化吸收这次学习成果,更好地把许村的‘解题思路’转化为符合晋城实际的‘实践方案’。”

实践锻炼,不是为了观察浙江的现在,而是为了照见晋城的未来。参加海宁实践锻炼的一行干部,沉心学、静心思、务实干,在之江大地的火热实践中躬身解码,于“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里寻得破解“晋城之问”的方法。

“这次实践锻炼让我受益匪浅。”阳城县白桑镇武装部长杨露峰表示,“丁桥镇把网格织得更密,让协商更接地气,真正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老百姓成了治理的主人。晋城也一直把基层治理放在心头,我们要把浙江的好做法带回来,把网格织得更实,让群众站上‘C位’,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新图景。”

▲杨露峰在丁桥镇全国文明村诸桥村共富工坊参观皮贴画非遗馆展览。

“黄湾镇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包联’织密责任网,系统推进垃圾分类、立面焕新,‘口袋公园’等工作,既重实效又富于巧思。”陵川县平城镇干部杨超表示,将把黄湾经验作为一把“标尺”,深入检视、补齐短板,努力把党建引领和群众参与融为一体,从试点村起步,逐步实现全镇人居环境“由点到面”的美丽蜕变。

▲杨超参观尖山村未来村庄规划设计及大尖山旅游景区发展情况。

“三个月的实践锻炼让我快速成长。袁花聚焦‘武侠文化IP’,打造金庸故居、神仙湖等文旅目的地,推出主题活动和文创产品,成功打响‘醉美江湖’品牌。”高平市陈区镇宣传委员贾鑫欣表示:“陈区镇同样拥有开化寺、姬氏民居和卧龙湾等资源,我们将借鉴袁花经验,加强文物活化与服务提升,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我们的文旅瑰宝。”

▲贾鑫欣在袁花镇彭墩村调研“多田套合”推进情况。

三个月时光飞逝,但对参与实践锻炼的年轻干部而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8月29日,2025年“千万工程”实践锻炼干部座谈会举行,首批归来的干部与即将出发的第二批干部完成“使命交接”。大家畅所欲言、思想碰撞,在热烈交流中拓宽视野、激发灵感。

“我们走访了60余家企业村社、参与了20多个重点项目、完成了15篇调研报告”“与9位村党支部书记深入座谈,学习村庄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和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一串串深刻的足迹,记录下第一批赴浙干部“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的实干历程。

“我们格外珍惜这次宝贵机会,将全身心投入锻炼,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强本领。”“我们要学习浙江先进的发展理念、多元的路径探索、高效的工作方法和务实作风”……一句句铿锵的话语,一次次坚定的表态,彰显出第二批赴浙干部满怀信心、勇担使命的决心信心。

一线淬铁肩,基层砺担当。选派年轻干部赴“千万工程”发源地——浙江实践锻炼,将“好苗子”栽入基层沃土、置于发展前沿,让他们在破解难题中砥砺真本领,在体悟实情中汲取新力量。而今,这批经过淬火锤炼的年轻力量,正将浙江“星星之火”化作晋城实践的“燎原之势”,以更新理念、更强担当、更实作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