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新闻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四风”为重点的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必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要将学习教育活动中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有机融入到日常管理、深入内化成行为习惯、显著转化为实践成效,推动作风建设实现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从外力推动向内生驱动的深刻转变。

不断增强作风建设的规范化要求。深化推进作风建设,首要在于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构建权责清晰、标准统一、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党委(党组)作为责任主体,要明晰“管什么、怎么管”的责任边界,制定并细化本级本单位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清单,将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制度,例如明确会议、文件、调研、接待等活动的规格、标准和程序,形成“事前有规范、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真正把“软要求”变为“硬约束”。纪委(监委)作为专责监督机关,需聚焦“抓什么、怎么抓”,健全完善配套的监督执纪制度。要精准界定“四风”等作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和认定标准,畅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强化与审计、财政、信访等部门的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并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处置,确保制度长牙、纪律带电。规范化意味着要清楚“做什么、怎么做”,要制定清晰明了、界限分明的行为规范指南,为党员干部提供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使其在履职用权、社会交往、个人生活中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将作风要求内化为日常行为自觉。

始终坚持作风建设的常态化行动。作风建设的成败在于常态持久,必须将其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工作状态和行为习惯。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推动干部职工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摒弃“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努力将作风建设的要求深度嵌入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和督促干部职工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主动作为、求真务实、敢于较真。要抓好抓实经常的理论学习,促使党员形成思想自觉。坚持理论武装不松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优良传统作风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必修课,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如“第一议题”等,持续巩固思想根基,增强落实作风要求的内在自觉和政治定力。要以有效举措加强监督引导,帮助党员干部提升自律水平。抓早抓小,深化运用“第一种形态”,通过谈心谈话、家访考察、社区联动等多种方式,将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八小时外”,关注和掌握党员干部的社会交往、兴趣爱好、家风建设情况,引导其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友。

努力实现作风建设的长效化目标。作风建设的最终价值在于产生持久性的效果,要努力追求并实现其长效化目标,让优良作风转化为良好政治生态、经济发展成效和人民幸福指数。要在干部队伍作风提升上见良效。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使崇尚实干、廉洁奉公、服务为民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和共同追求,干部队伍的整体精神风貌、履职能力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显著增强,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见成效。要将作风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能、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的实际能力,以过硬作风保障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项目落地、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从而有力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基层的高效能治理。要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见实效。要通过扎实的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让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切实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根基。

(作者王洪春 张星分别系江西省上饶市委党校副教授、江西铜业物流有限公司南昌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