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员:点燃青年人才创新爆发力——“DeepSeek创新突围”启示录②


新闻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09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从依靠本土年轻人才创新突围的DeepSeek,到模速空间运营团队不到35岁,再到平均年龄30岁的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无不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自古英雄出少年。

国家的出路在创新,创新的未来在青年。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杭州六小龙的出圈,就是一群年轻人的创新故事,就是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激情演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是“85,团队成员超半数是“95“90占比超过75%,宇树科技员工平均年龄为30岁,游戏科学的主创团队平均年龄32岁。正是这些年轻人,凭借才华和实力,创造出了非凡的成果,形成平视世界的自信和底气,生动诠释了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的有生力量。

青年人才是走好科技新长征的生力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的底气,不在于买了多少设备、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有多少有闯劲、能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纵观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崛起之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主体科技人才年龄都不太大,意大利当时的杰出科学家平均年龄为3545岁,英国和德国分别为3645岁、4145岁。中青年科学家群英荟萃、熠熠生辉,创新发展就能后劲十足。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39岁以下人群占七成以上,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队伍的主体。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给予他们更多信任、更好帮助,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青年人才群体创新潜能爆发出来。

创新的火苗需要自由的氧气。创新是一场无人区的探险,激情、勇气、信任和包容必不可少。DeepSeek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无绩效考核和扁平化管理,正是以信任和包容为核心,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见解、自由挥洒创意,不惧失败、不断突破。青年时期是科研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才创新思路开阔、创造力处于巅峰,对探索未知踌躇满志。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就要破除束缚青年人才的条条框框,赋予其更多担纲和主导科研创新的机会,更多创新资源调配权,让他们可以更多基于兴趣和理想进行研究。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鼓励创新、允许试错,为失败兜底,才能催生出创新的奇香异果

评价是指挥棒,影响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方向。一段时期以来,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让青年人才不得不把精力过多投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损伤了科研热情、创新活力。人才标准没有固定答案。华为校园招聘专门找偏才,DeepSeek选人只重热爱和好奇心,就是破四唯的生动实践。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往往不走寻常路。对待这些特殊人才应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为偏才、怪才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

青年人才初出茅庐,往往面临着资源贫乏,项目、经费、人员等支撑条件少的困境,导致创新能力受限、创新热情受挫。DeepSeek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对年轻人没有上限的资源支持,这为他们在技术探索上大胆尝试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创新是艰难的探索,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静心。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义无反顾。要优化科研资源分配机制,打破资历论”“帽子论”“头衔论,提供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唱主角的平台,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崭露头角、哪吒闹海的生态环境。坚持长期主义,克服功利主义,不一味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耐得住、等得起,静待自然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