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福建厦门以人才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新闻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9-09      

福建厦门以人才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群鹭兴厦”强发展之势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厦门市工作期间,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专章论述人才开发战略,对人才工作作出了系统的阐述。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考察,要求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本期《关注》版推出深度报道,聚焦厦门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从最早挺进福建省厦门市生物医药领域的“开拓者”、艾德生物创始人郑立谋,到高品级氮化铝技术赛道上的破“零”者、钜瓷科技首席科学家秦明礼;从带领公司成为厦门市首家全球“独角兽”企业、全球储能市场排名前列的闽籍人才、海辰储能创始人王鹏程,到打造国内首款粉末化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的“90后”海归青年、索诺利科技总经理徐志城……在厦门创新发展的轨迹中,人才引擎轰鸣不息。

近些年来,厦门主动把“战略规划图”变为“施工路线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打造政策和环境“双优”人才生态,着力构筑特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优势。目前,厦门人才总量突破170万人,集聚高层次人才2万多人,人才密度居副省级城市前三,连续4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聚焦精准引才难等问题

靶向招引

>>>升级推出“群鹭兴厦”体系3.0版本;实施“鹭引五洲”全球引才专项行动

近些年来,厦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牢牢扭住人才引领创新的牛鼻子,紧盯各类各层次人才,分类施策、精准有效引进集聚人才。紧扣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90%以上高层次人才分布在软件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

今年年初,厦门又升级推出“群鹭兴厦”体系3.0版本,配套设置13个项目,专设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9个产业类人才项目,最高给予80万元支持。

顶尖人才的落地,往往能形成头雁领航的集聚效应。瞄准全球顶尖人才,厦门建立“点对点”跟进招引机制,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全球39位院士,为建站单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15亿元。突出柔性引才,促成8名海外院士来厦落地合作项目。

引进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用人单位“精准画像”。厦门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引才自主权,实施“鹭引五洲”全球引才专项行动,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设置“特聘岗位”,面向海内外自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并纳入人才计划予以支持,覆盖半导体、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首批帮助三安集成、海辰储能等重点用人单位精准引进10名领军人才。创新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实行专库管理、动态调整,盘活资源,用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上。

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科技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厦门动态调整引才政策,更加突出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倾斜支持。实施首个市级重大引才工程“双百计划”,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前沿产业引进全球人才,开辟台湾人才赛道、创新团队项目等,目前,累计靶向引进创新创业人才1100余人,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引育2.65万名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多元用才难等问题

灵活使用

>>>在生命健康、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双跨双聘”用才模式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厦门支持由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在生命健康、先进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等。目前,已组建11个不同产业领域创新联合体。

“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就是其中之一,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主任李克秋担任首席科学家,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整合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近30家高校及企业创新资源,构建产业链内大中小创新单元共同参与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生态系统。

“联合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打破人才流动和使用壁垒,实现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应用全链条贯通。”公司技术战略总工程师陈建成说。仅用一年时间,该创新联合体研发的多模态脑机接口设备便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并在全球首次实现“脑电波+近红外+生理传感器”的便携化集成突破。

创新“双跨双聘”用才模式,是厦门跨领域配置使用人才资源的又一探索。通过“编制在高校、转化在企业”实现人才共招共享,突破人才身份壁垒,跨岗位开展校企科技合作,将企业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充分发挥人才创新效能。目前,已支持罗普特科技、中北融创等企业与集美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引用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夏承锴就拥有“双重身份”,他同时也是中北融创(厦门)感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化学实验室主任。借助“双聘双跨”模式,夏承锴带领实验室30余名研发人员,短短两年内,就完成了温盐深传感器核心器件的多次迭代。

不仅如此,厦门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人才到高科技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先后组织近300名高校人才解决企业难题20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465项;坚持“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面向全球发布79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吸引德国技术团队揭榜氢燃料电池电控系统研发项目;创新打造“人才飞地”,支持企业“出海”建立研发机构,实现“研发在海外、转化在厦门”。

聚焦激活人才优势难等问题

机制赋能

>>>改革人才评价指标,创新多元评价方式;优化青年人才支持机制

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厦门连续两年以“市委1号文件”谋划部署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产业创新的“主力军”。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接近50%,在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3年内上升31位、跃升至第72位。

“放”出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是关键。厦门坚持“唯实德、实才、实能、实学是举”的评价导向,改革人才评价指标,今年新推出的“AI产业人才8条”举措中,首次将人工智能代码被引用量、重要开源社区贡献度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让人才不靠“帽子”也能“冒尖”。

创新多元评价方式,“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让人才脱颖而出。向用人主体授权,遴选两批33家高质量人才基地,赋予重点科创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近两年自主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在航空维修、大数据等10个领域率先开展职称评审改革,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承接评审,惠及超5000名人才;在全省率先开展管廊运维员、航空器机械维护员等10个新职业的技能等级评价;支持字节跳动等龙头企业开展“一试双证”1399人次,去年新增高级工以上人才首次破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浪潮。

“厦门让人才拥有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宏发电声金越电器副总工程师何临江通过企业自评,不仅成了高级工程师,还搭上在企业内部参与机电元器件职称认定的“首班车”。去年,何临江通过自主认定被推荐成为厦门市高层次C类人才。

此外,厦门优化青年人才支持机制,建立人才晋级机制,人才取得新的业绩后,可参评同项目内更高层次人才;出台“博士后十条”举措,试点对222名优秀青年博士“免评审”,直接给予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实施“青鹭英才优培行动”,给予导师引路、科研补助等支持,助力青年人才从“起跑”到实现“起飞”跨越。

聚焦国际人才融入难等问题

做优生态

>>>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出台实施“人才生态十二条”

开放是厦门的城市基因。今年7月10日,在第六届“厦门人才服务月”启动仪式上,来自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外籍人才登上舞台,用在厦经历展示厦门礼遇全球人才的拳拳诚意。

这些外籍人才是厦门国际化人才引育特色项目“心苗计划”的学员。从2023年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发起“心苗计划”,主要面向金砖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引进青年医师来厦接受最长为期一年的交流与培训。目前,“心苗计划”已累计接收12个国家的27名医师,并入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发展项目库”。

“金砖城市”是厦门对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通过推进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三大重点任务,厦门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开展人才培训覆盖逾百个国家、超300万人次,建成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推出超百个示范项目,为金砖及“金砖+”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在全球布局人才工作联络站,开辟“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常年发布岗位超2000个;福建省在此试点开展外籍人才专业技术、技能评价,帮助企业引进紧缺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累计48名外籍人才通过认定;出台75项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和50项职称比照认定目录,1600余人获职称直接认定。

坚持完善“类海外”人才生态,厦门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全省首创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联办窗口,在社保、就业、移动支付等31个应用场景开展永居证适配性改造。今年1月,意大利籍专家路易吉·达波利多成功申领了福建省首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集成实体保障卡,他高兴地说:“一卡搞定就医、出行等,在厦门生活比在自己家乡更便利。”

把人才满意作为人才服务的根本标准,厦门去年出台实施“人才生态十二条”,推出生活补贴、住房安居等一揽子服务保障措施,将外国毕业生纳入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支持范围,对来厦工作的外国毕业生给予最高8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累计为33人发放补贴共226万元。

目前,厦门吸引国际化人才超6万人,每万名常住人口留学人才数量居副省级城市前三,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