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释放人才工作改革“强磁场”
湖北释放人才工作改革“强磁场”
才聚荆楚建支点
日前,湖北省委人才办以“才聚荆楚 共建支点”为主题,组织开展第三届湖北人才周活动,全省各级共开展人才主题活动100余场次,吸引包括20名院士在内的近2万名海内外人才参加。提供4.4万个高薪优岗、1.3万人达成就业意向,揭牌78个聚才用才平台,集中发布20项人才新政,设立12支人才类基金、总规模36亿元,发放各类人才补贴1.05亿元,提供人才住房3240套。
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为纽带,省级领导全员上阵;“注册制”“积分制”打破评价壁垒、专业人才智汇基层加速人才向基层流动……近年来,湖北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全链条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各展其能的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地。
党管人才
人才治理优势不断巩固
锚定支点建设能级跃升,湖北以“筑巢引凤”“育英育才”的强劲举措,汇聚大批与时代同频、与发展适配的高素质人才。
出台《湖北省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不断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系,将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容至32家;市州建强人才工作队伍,层层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构建起“上下联动、全域发力”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为锻造人才工作“硬核主力军”,时隔五年再度举办全省人才工作者培训班,为138名服务人才一线的工作者充能蓄电、提升能力,为湖北人才事业发展稳稳筑牢队伍根基。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英才上,尽显诚意与温度。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为纽带,省级领导全员上阵,实现82名院士对接全覆盖。休假疗养、健康体检、国情省情研修,一系列暖心实招,既传递着组织的深切关怀,更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凝聚起建功湖北的共识。省委、省政府高规格表彰20名“湖北杰出人才”,“楚天英才风采录”典型宣传持续升温,聚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愈发浓烈。
分类施策
人才队伍量质加快提升
湖北把重点引才计划、楚天英才计划打造成聚才“强磁场”和育才“孵化器”,广撒“英雄帖”招揽八方英才,精耕细作培育本土骨干,让一批批与支点建设需求精准对接,懂技术、善创新、能攻坚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通过实施战略科学家引领、科技领军人才登峰、卓越工程师壮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腾飞“四大行动”,强化人才创新创业前端支持,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引领驱动作用。持续实施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遴选支持483个团队集智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选拔555名优秀青年,单人最高给予60万元的经费资助,为他们的科研之路添薪续力;制定新时代博士后工作十九条,将省级支持经费增至2亿元并跃居中部前列。
紧扣产业发展脉搏,用心培育产业急需的实干人才。积极承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推行全过程项目制培养,遴选支持50个工程硕博士在企实践项目;创新实施省卓越工程师项目,200名高水平工程师脱颖而出;推动组建省制造业工程师协会,举办光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大赛,探索以赛选才。
自2022年人才计划项目优化整合以来,省级累计遴选培养140名教育人才、58名医疗卫生人才、120名乡村振兴人才、198名创新型企业家。首次启动省技术技能人才项目,计划在工业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建造领域遴选支持40人。
改革创新
人才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湖北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出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牵引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授权赋能破壁垒,松绑减负激活力。扎实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湖北工业大学通过试点完成成果转化3200余项,技术交易总额达12.35亿元,超越改革前20年总和,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服务发展。同时,制定松绑财政科研经费二十条、科技创新容错免责事项清单,放手让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完善评价指挥棒,推动人尽其才。积极承接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出人才动态评价“注册制”“积分制”,人才只需在服务平台提交信息“跑分”,经线上评审就能享受对应政策。该平台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11万人成功注册入库,政策实施周期从8—9个月缩短至4个月。
人才有序流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湖北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双向流动,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支持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在职创办企业,保障其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权益,进一步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快车道”。五年来,省级累计选派1万余名省级高层次人才勇担使命下沉战略前沿,带动3.6万余名科技人才奔赴园区、企业、乡村一线建功立业,以人才“下沉”激活发展“潜能”。
开放包容
近悦远来生态加速形成
环境好、生态优,则人才聚、事业兴。湖北始终怀揣“楚人爱才”的赤诚之心,持续加强软硬件建设,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紧盯人才创新创业“大事”,围绕产才融合搭建赋能平台。创新建立“人才有价”评估模型,让人才的价值看得见、可衡量,还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用“科技人才贷”“科担人才贷”等金融产品,为人才创新创业注入“金融活水”;推动设立长江优企高端人才股权激励基金,为长飞先进等48家科技企业、2388名高层次人才送上股权激励“大礼包”,助力9家企业成功在主板上市,让人才共享企业发展红利。
把人才的“心头事”当作“要紧事”办好。“楚才卡”制度精准落地,为4900名高层次人才打通住房安居、医疗保障、投资金融、知识产权、通行居留等服务的“绿色通道”;光谷工程硕博士公寓精心打造“类高校”学习生活环境,稳稳解决了学生们的后顾之忧。
连续2年精心举办“湖北人才周”,推动人才、项目、资本深度对接。组建湖北人工智能学院与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吸引61家高校院所的185名专家教授和92家人工智能企业参与,现场签约人工智能项目22个,总投资165亿元。高标准建设院士专家成果转化中心,5个院士项目落地,吸引投融资2.27亿元。建好用好全国首个3000万量级的高端人才市场化信息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引才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