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组织部长谈城市基层治理
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县委组织部长谈城市基层治理
编者按:近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探索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本期我们邀请5位县委组织部长,围绕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介绍做法和认识。
建设群众幸福家园
王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深圳市福田区创新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服务”、“公益+运营”模式,以公益性、规范化、可持续性为原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服务项目运营,为群众提供多元化、高品质服务,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群众“一看就爱、一爱就来、一来再来、一传千里”的幸福家园。全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人次、服务项目、活动场次实现“三个倍增”,阵地周均人流量从18万增至47万,群众满意度从90%提升至98.8%。
一是从党委主导到社会参与,推动服务模式升级革新。创新实施党群服务供给侧改革,改变传统的由政府主导公共服务的模式,通过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参与党群服务中心运营,聚合多元力量服务群众,着力破解优质资源整合不足、项目运营质效不高、服务覆盖群众不广等难题,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既“建好”又“用活”,实现群众更加“愿来爱来常来”。
二是从基础性兜底性到高品质个性化,推动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召开党群联席会、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开展问需论证,推动服务内容由“政府配菜”转变为“群众点单”;从以往的基础性便民服务为主,升级到如今提供更多个性化、专业化、高品质服务。目前,全区103个党群服务中心共引入社会化运营项目415个,涵盖幼儿托育、运动健身、技能培训等8类,打造福宝宝乐园、快乐运动家、AI夜校等连锁品牌,形成“福+”系列社区服务品牌矩阵。
三是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推动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全面构建社会化运营反哺社区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将一定比例营收注入社区公益基金、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力量投入社区治理。目前,全区92%以上的社会化运营服务项目实现经济闭环、营收反哺,带动60个社区成立公益基金、募资813万元,撬动社会资金超1000万元,社区“造血自转”动能更强、社区经济更具活力、社区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四是从党群服务中心到更多公共服务空间,推动服务场景持续拓展。在党群服务社会化供给体系基本成熟定型的基础上,将“党建+服务”、“公益+运营”模式拓展到公园广场、文化场馆等更多城区公共服务空间,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其他公共服务空间星罗棋布的社区服务网,全面构建社区服务“5分钟幸福生活圈”,把更多优质服务精准送到群众身边,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打造党群一心、邻里和谐、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社区
“多元共治”
王峰(中共山西省隰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山西省隰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打造红色阵地、发挥党员作用、创新协商机制,推动社区治理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有效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让党建引领成为社区治理“定盘星”、让多元共治架起服务群众“暖心桥”。
打造红色阵地,筑牢多元共治“强堡垒”。以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为目标,按照有固定场所、有工作力量、有服务设施、有服务流程、有管理制度、有规范标识的“六有”标准,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科学设置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域,“一站式”为居民办理业务1200余件,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在社区公共区域精心打造红色文化长廊,让红色文化浸润居民生活、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同时,充分利用小区议事亭等“微阵地”,常态化组织党员、居民代表、物业人员开展协商议事活动,有效解决小区环境整治、物业管理、停车规划等民生问题,推动居民自治走深走实。
发挥党员作用,激活多元共治“动力源”。通过深入推进“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工作机制,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帮困解难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党员示范岗,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推动党员主动作为,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协商机制,构建多元共治“同心圆”。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打破治理壁垒,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多元力量,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组织牵头、多方参与、民主协商”社区协商议事会,共同研究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成功解决飞线充电整治、公共绿地改造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题,让治理更有温度。创新推行“一听三议三公开”居民说事制度,通过听居民说事、问需于民,让居民议事、问计于民,向居民亮事、问信于民,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由社区协调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组织居民对社区工作、物业服务、驻区单位共建成效等进行评议,以评促改,切实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凝聚起党建引领、多元联动、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打造“三类空间”
共建幸福新社区
解晓旭(中共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来,夯实城市治理基层基础。近年来,辽阳市宏伟区围绕资源整合、组织联动、项目驱动等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邻里空间”、“生活空间”、“教育空间”综合服务阵地,构建幸福新社区公共服务圈,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打造党群“邻里空间”,焕新服务功能。认真践行“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工作理念,全面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打造成为集政务服务、健康休闲、家政便民等各类服务于一体的“家门口”服务阵地,让居民在楼下就能享受便捷服务。积极引进第三方,开办社区食堂,构建“网格员收集老人需求—机构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全过程监督”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关注“一小”成长,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关工委等,开办寒暑期假日学校、书法公益课堂、科普实践、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服务居民年均5300余人次。深化拓展“党员先锋车”活动,区直单位61名科级干部和38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包保网格,并聘任12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为“流动网格员”,为基层治理增添力量。
打造共治“生活空间”,延伸家的半径。社区党组织按照党建引领、邻里互助、多方共治思路,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厅、楼院议事亭、评理说事点、流动办公桌等平台,通过收集议题、议事协商、决策决议、公开公示、监督问效等流程,有效解决居民关心的道路破损、规范停车、文明养犬、公共设施改造等问题。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街道销号”,实行政府部门、社区、企业“三方共建”全覆盖和在职党员参与网格治理全覆盖,58家区直单位、14家社会组织、8所学校、1家医院、75家企业和商户定期参与社区联席会议。建立三类群体“预警”服务体系,以网格为单位对独居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探访服务,对残障低保人员定期帮扶,对流动人口强化动态管理。
打造多维“教育空间”,筑牢思想阵地。新建乡镇(街道)党校4所,从行业部门业务骨干、乡镇(街道)党组织负责人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聘兼职教师18名,从“五老”银发、先进模范等群体中聘任讲师65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覆盖面广的师资队伍。紧盯社区党员干部实际,开展“点单式”培训,构建上下贯通的“教育空间”,满足党员个性化学习需求。探索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创设“网格微党课”,以板凳会、围读会的形式讲楼院微党课,方便年老体弱党员就近学习,同时依托白乙化故居和李玉萍事迹展馆开设“实景课堂”,年均宣讲560余场次,助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以“五议工作法”推动
居民自治“议起当家”
梁锋(中共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近年来,鹰潭市月湖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积极探索“议起当家”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行以居民提议、“两委”审议、民主商议、协同决议、大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五议工作法”,不断提升基层自治质效。
一是居民提议说需求。建立集楼组、业委会、社区为一体的“议起当家点”,集中收集信息,进行专门接访、民主评议,打造居民议事阵地。线上同步建立居民楼栋微信群,实时关注群内动态,主动搜集物业维护、环境整治等各类问题及改进建议。线下组建由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民情信息员队伍,开展常态化“敲门行动”,逐户走访了解独居老人照料、停车位规划等个性化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织密居民诉求收集网。
二是“两委”审议出意见。探索个人急难事、邻里纠纷事、居民期盼事“三事分流”工作法,由部门、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商定,拟定“三事分流事项清单”指导目录,制定三大类共24项详细民事清单。议事频次按照“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难事众议”原则,定期由社区“两委”制定议事协商方案,明确协商时间、协商形式、协商主体、协商内容等,向协商主体及居民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民主商议谋思路。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汇报“提事”内容,组织开展议事,包括宣读议事规则、组织议事主体发表观点、展开议事讨论、形成议事成果、公示议事结果等。根据需要讨论协商的具体事项,组织利益相关方代表并邀请“三长”(片长、组长、邻长)、网格员、在职党员到“议起当家点”参会,进行充分讨论。对于涉事人员较多、情形较为复杂,无法当场形成决议的事项,上报至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解决。
四是协同决议抓落实。将区直单位纳入决议解题队伍,整合力量资源、统一协调调度。对协商形成解决方案的事项限时办结,分级流转,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办理人、办理单位和办理时限。完善督导机制,由街道、社区牵头,“两代表一委员”、业委会、居民群众代表和利益相关方共同监督跟进事项落实情况。遵循“周五议事、周一解事”原则,3天未解决的,建立台账跟进督导,做到“一事一议、一提一策”闭环管理,有效破解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问题。
五是大众评议看成效。建立协商成果落实和反馈机制,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现场反馈等方式,按照采纳受理、收集办理、分级流转、结项反馈4个步骤进行告知,确保全过程公开。落实居民评议机制,定期通过电话回访、现场走访等方式了解群众满意度,对群众反馈办理满意度较低的,重新召开议事会再次讨论协商。
机关干部进小区
推动基层治理
凡金湘(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株洲市天元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推动机关干部进小区作为加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凝聚民心与治理有效的双向奔赴。
高位推动,让机关干部“沉下去”。建立书记牵头抓总、领导干部包联、群众评议激励的工作机制,确保干部下得去、干出彩、上得来。区委书记牵头成立工作队指挥部,通过动员部署、培训指导,压实工作队责任,确保机关干部下得去。在职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指导一支工作队,以“四不两直”方式在小区现场调研、了解情况,督促机关干部动起来。建立激励机制,把小区作为锤炼干部能力的练兵场,由社区、居民打分,区委验收,表现突出者优先提拔重用,让干得好的干部“上得来”。4年来,全区共选派1200名干部、组建200余支工作队,进驻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治理薄弱区域,将治理力量延伸到治理末梢。
走进小区,让服务群众“更贴心”。工作队围绕小区主阵地,从群众中寻找工作任务,邀请群众共同参与,对群众用真心、办实事。通过公示工作队信息亮身份,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入户走访,主动搜集群众诉求,精准回应群众关切。组织召开圆桌会、四方议事会,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治理等难题,通过群众共商共议破题,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良性循环。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养老、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解决电路老化、物业服务缺失、沿街门面闲置等问题。通过接续努力,一批“无人管”小区实现由“无人问津”到“规范管理”、由“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的转变。
固本强基,让治理力量“强起来”。构建街道统筹、部门参与配合、社区小区联动、工作队推动落实的联动机制,有效实现力量延伸、资源下沉。整合部门力量,推行小区居民点单、工作队现场接单、部门及时办单服务模式,推动跨层级跨部门政策资源下沉小区。挖掘培育自治力量,发挥小区党支部引领作用,统筹好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关键力量,在群众活动中发现培育治理骨干,以“能人”带动“众人”,孵化小区自治组织182个、组建志愿服务队339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营造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小区自治生态,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