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守护寺河红色交通站的32名烈士

泽州县川底镇 韩安阳
新闻来源:本网专稿      发布时间:2021-10-19      

农历七月初三,是泽州县川底镇寺河村村民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乡亲们都会来到村里的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纪念寺河村的烈士。

在70多年前,寺河村32名烈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英雄壮歌。寺河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村。

寺河村地处泽州、阳城、沁水三县的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的说法。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寺河村更是延安去往武乡八路军总部的交通咽喉,已经成为了一个红色交通站。为了守护这个红色交通站、保证线路通畅,寺河村在同时期建立起了党支部,广大党员和日伪军开展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李生元是寺河村第一位党员,也是寺河村“红色交通站”的创建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反动势力的欺压与迫害,李生元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寻找有力的革命组织才是最关键的。他主动与共产党员刘双喜取得联系,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李生元秘密潜伏回村,发展了寺河村第一批6名共产党员,寺河村党组织也随之建立,李生元同志任党支部书记。1938年,寺河村地主李末屯霸占义仓粮食,拒不放债借粮。李生元便组织农会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了农民,同时还给八路军送去了120担粮食,有力地支援了革命。

正如寺河村党支部所料的那样,被压倒的反动派,一定会再玩新的花样。果然不出所料,他们不久便组织起了一个30余人的反动组织“红枪会”,公开打压农会。1938年冬,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支持下,寺河村解散了红枪会,解除了伪村公所,严厉教训了地主李末屯等一伙汉奸。这一下群众的情绪高涨,共产党更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这为寺河村“红色交通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广大的敌后地区不断开展游击战争,极大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当时,寺河村这个“红色交通站”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心腹大患。1940年2月的一天,日伪军再次包围寺河村,企图一举捕捉全村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因事先得到情报,李生元带领支部成员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了转移。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李生元不幸落入了敌人的魔掌,他牺牲时年仅36岁。这就是发生在寺河村的第一件惨案。

李生元牺牲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守护红色交通站,李德茂接任寺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十几名党员隐蔽在洞阳山的一个山洞中,继续和日伪军作斗争。

1943年农历六月初六,东沟镇的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偷袭了寺河村,李德茂带领抗日骨干掩护群众转移。没有来得及转移的80多位村民和5名抗日骨干被日军围困,日军架着大火和机枪逼问谁是共产党员、自卫队员。群众在日军的逼问下沉默抗争,日军恼羞成怒,端起机枪,向他们打出一梭梭的子弹。这时,地下交通员张锁成由沁水、阳城护送首长前往高平长治的路上,路过寺河村北大庙附近的山坡,于是就响起了枪声和手榴弹声。日伪军摸不清情况,以为是八路军救援部队赶到,急忙逃窜,才使得寺河村无辜的百姓免去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可还是有群众和抗日骨干壮烈牺牲。这是发生在寺河村的第二件惨案。

日伪军的血腥屠杀还没有结束。农历七月初二,时任寺河村村长的王锁魁召集村中12名党员、干部在樊角自然村北窑内召开会议,这个内奸同时派人连夜给日伪军送信。第二天凌晨,日伪军一百多人包围了院子,12名党员全部被捕。除1人侥幸逃脱外,日军对被捕的11名党员,严刑拷打、逼供。11名党员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没有一个说出党的地下组织和抗日骨干名字,保全了寺河村党支部的抗日力量。气急败坏的日军将他们全部枪杀。这是发生在寺河村的第三件惨案。

寺河村历经三次惨案,32名烈士英勇就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不畏惧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寺河村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守护着这一座“红色交通站”,即使是在革命斗争形势最严峻的时候,这个交通站依然在畅通无阻地运行着。

1945年晋城解放,寺河人民把七月初三这一天定为烈士纪念日。1946年,原晋城县政府为纪念死难的32名烈士,在村中修建了寺河烈士纪念碑。1971年,又在此基础上竖起纪念碑,建起纪念馆,修建了寺河烈士陵园。2006年,寺河村两委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多方筹措资金,另选新址,安葬英灵,建起了占地7598平方米的烈士陵园。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的寺河烈士陵园已被市委、泽州县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党史研究基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川底镇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传承先烈遗志,紧紧围绕“铸新魂、谋新航、蹚新路、建新镇”这一主题,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