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行红叶网

广西桂林:加强城市基层党建阵地“站、室、盟”一体化建设


新闻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4-04-26      

精网微格 幸福满格

近日,在广西桂林市秀峰区解东社区,福棠巷2号院门前人来人往,身着红马甲的广西师范大学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来到这里,熟练地备好桌椅板凳,码放好宣传资料、意见征求簿,一场党群“民生夜话”活动即将开始……这样的活动在解东社区已经持续了2年。2022年以来,聚焦办好党群服务中心,秀峰区整合周边高校、警务、企业等12家单位资源,组建14支志愿服务队伍,办好办实社区民生“微实事”107件,助力群众幸福生活。

面对社区居民对世界级旅游城市更高品质的新追求,近些年来,桂林市开展社区精细化服务网络建设行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阵地“站、室、盟”一体化建设,探索精网微格治理新方式,集聚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要素,完善共建共治平台功能,推动各方面力量进入社区、服务纳入网络,形成“党群连心、邻里相伴,共创幸福家园”的治理新格局。

点上建站——

按需发挥专长

3月,联合社区医院开展义诊服务活动;4月,家校联合宣讲;5月,养老保险等政策解读……走进桂林市叠彩区九华社区先锋联盟工作站,公告栏内的社区品牌项目开展情况清晰具体、一目了然。

为把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桂林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按照“有一支联盟队伍、有一处固定场所、有一套工作机制,先锋示范好、作用发挥好、机制运行好”的“三有三好”目标,明确6个方面15条建设标准,推动各地积极打造先锋联盟工作站。目前,共建成工作站86个、吸纳905名常驻成员,2023年以来,协助化解纠纷750余起,其中24小时内诉求办结率达90%以上。

为推动驻点成员发挥特长参与基层治理,桂林市广泛吸纳辖区内优秀党员、劳模、律师、教师、民警等人员进驻工作站,通过定期值班、详列定向服务计划等方式,实行活动、接访、议事等5项机制。线下设立“周二解忧心理门诊”“周五律师会客厅”等固定服务日,线上推行“居民微信派单+成员在线接单”即时服务,在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先锋模范人物的带领下,将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嵌入“15分钟生活圈”,切实将社区先锋联盟工作站建成居民的贴心服务站。

独立成室——

先锋服务直达

“我经常来这里吃,干净卫生,好吃不贵。”83岁的王淑清是桂林市七星区毅峰社区食堂的“常客”。面对社区老年人出门难、做饭难问题,桂林市开设社区食堂34个,由社区报到党员、辖区志愿者、网格员等利用业余时间开展配餐、助浴、助洁、家电维修等服务,提升社区助老、惠民服务水平,有效增强居民幸福感。

注重挖掘党员先锋力量,在培育社区“名人书记”的基础上,成立一批“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室内组建帮扶解困、党群议事等9个功能服务站,实施党员服务“好伙伴”和“周周帮”计划,由党员带头孵化“阳光8号”“多彩公益课堂”等服务项目,打造“九岗岭之夜”“跑马溜溜的山”等常态化睦邻文体品牌,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发挥专业人才特长,下沉公立医院、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力量,孵化组建“陈芳法官工作室”“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物业纠纷专项调解室等,通过定期值班、主动登门、电话咨询等方式,立足社区特点开展纠纷源头化解、普法宣传、医疗帮扶等服务,实现服务端口前移、调解无缝衔接。

发挥网格点全覆盖的优势,依托网格大力组建党员工作室、党员服务队,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在试点城区搭建联动共治信息平台,将公安、城管等40多个部门400余项职能全部下沉至5765个网格,采取“群众线上点单+平台协调派单+网格及时接单”方式,建立问题从发现到处置9步流程闭环式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网治理”。2023年以来,市、城区两级机关事业单位2.29万余名党员进驻社区,共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690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20.8万人次,党员服务在社区有效扎根落脚。

多方联盟——

共建共享联动

“开展民族服饰展演,要引导周边商户、景区参加,变现更多流量”“可以考虑提供传统美食试吃,党员开展直播推介,通过社区歌圩节增强群众参与度”……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桂林市七星区辰山社区党委书记张云燕正组织辖区党员、驻区单位研讨活动安排。

辰山社区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辖区内居住有壮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5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社区。为此,社区通过打造“石榴籽”党建共建联盟,依托联盟实行学习宣传一体化、就业保障一盘棋、文化生活一家亲、社区事务一条心、共谋发展一股绳“五个一”工作法,通过特色民俗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

桂林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在城区打造民族团结党建联盟,开展“一卡两簿四联”建设,印制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卡,创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簿和少数民族群众活动记录簿,实行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品牌联创、服务联抓,全市建成少数民族服务站、社区民族之家84个,在社区开设民族事务咨询服务窗口79个,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面开展“契约化”共建,由社区党组织建立驻社区单位数据库,引导辖区单位、群团、物业、业委会等部门联合签订《党建共建契约书》,固定大型义诊、社工上门等共建服务事项,开展“六方会谈”“圆桌会议”等议事活动,并由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跟踪事项办结情况,促进服务落实。

聚焦党建引领漓江保护,整合执法部门、沿江村社力量,大力组建“漓江卫士党建联盟”,吸纳173家企业、公益性组织进驻,招募党员志愿者2000余名,成立“绿水青山党员志愿服务队”187支,平均每年开展漓江保护活动约2800余场次。